櫛風沐雨,賡續傳承。一代代廈門市中醫院醫務作業者踐行著醫者的初心和使命,將「願將人病猶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院訓精力接續傳承,沿著前輩們的腳印奮力前行。今日,讓我們來一睹廈門市中醫院老中青年三代醫師傳承的風貌。

前浪的引領:敬業是立身之命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楊一民主任醫師,是廈門市中醫院院聘首席專家,兒科學術帶頭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兒科研究所(廈門)負責人,第二屆廈門市「特區建造青年突擊手」,廈門市勞動模範。在近40年的作業生涯中,厚實的專業技能,讓他備受全院醫護的尊重和信賴。

主任輔導搭檔救治新生兒的作業關鍵談及為何挑選兒科這個專業,楊一民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因醫療設備簡陋和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目擊許多孩子失去生命,為此堅決了從事兒科專業的主意。」
「期間也有很多困難時間。」楊一民感嘆,從醫後因單位僅有2位兒科醫師,有十多年都是全年無休,常常是隔日就接連上28小時的班,但我從未不堅定過,我一直對這份作業充滿酷愛和創業的激情,並從中救治的很多患兒中取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2005年,楊一民牽頭在科室第一次應用新增加兒童呼吸機,他接連72小時在科內據守帶領團隊成功救活一位危重新生兒肺炎合並ARDS、休克患兒。2010年,科室收治一名胎齡27周、出生體重830克超早產兒,患兒並發癥多,病情危重,楊一民帶領團隊經過45天不間斷的盡力,成功救治該患兒。
作為學科帶頭人,楊一民不僅在專業上鶴立雞群,在科室建造規劃更是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一同又能以身作則、積極奉獻。在他的帶領下,科室先後經過國家衛健委臨床重點專科和廈門市搶先學科評定,接連多年獲評中國中醫醫院最佳臨床專科或最佳研究型專科稱號。
「幾十年來看著我們醫院一天天在發展,取得了今日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醫者相攜相顧,困難拓荒的成果。作為一名醫師要在治病救人的醫路上薪火傳承。」楊一民盡管已是退休年齡,但他表示未來仍會據守初心、事必躬親、協助科室做好醫療作業,持續為兒童的健康奉獻一份力量。
中堅的力量:職責是救人之本「常主任的專業精力,促使我不斷地追趕。」廈門市中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常建東的搭檔告訴記者,入職第一天就對常主任的專業水平滿懷敬仰。
從醫26年,關於醫療事務,常建東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本著對病人高度負責的情緒,他一直堅持學習,從那些變化的黑白圖畫中搜尋蛛絲馬跡,尋找損害人體健康的病竈和首惡。
有一位患者被重復發生的泌尿系結石折磨了近10年,曲折全國多地醫治依舊如故。常建東剖析其結石可能是由甲狀旁腺疾病引起的。經具體檢查,公然發現了甲狀旁腺腺瘤。常建東為其做了超聲引導下的微波融化醫治,泌尿系結石也再無發生。
超聲醫學科主任常建東「因為心懷職責擔當,才促使我精益求精,尋求極致的專業。」作為超聲科主任,常建東深知自已肩上的擔子有多重,秉承老一輩的「工匠」精力,他以極致的情緒對專業技能精雕細琢,一同他還特別重視科室對年青醫師傳、幫、帶作業。目前醫院超聲醫學科展開手術30余項,每年手術量4000多例。除了展開介入超聲,還展開了肌肉骨骼超聲、腦超聲、皮膚超聲、指甲超聲、胃腸超聲等多項新技能。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作業之余,常建東常常思考,怎麽去協助偏僻山區就醫困難的大眾?他和科室成員每年製定方案,使用休息時間前往福建省多個村莊義診。
立異是進步的源泉同是醫院中流砥柱的張金鋒是廈門市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從醫30年,他勇於在神經外科理論和實踐中進行探索,積累了豐厚的經歷。特別是現代印象技能和神經外科顯微、微創技能的飛速發展的今日,他練就了一身厚實的神經外科微創醫治的專業技能,使病人在最小傷口的前提下,取得最快的康復和最佳的效果。
向搭檔解說術前作業關鍵一位39歲的患者,因多年高血壓病發生了腦幹出血。以往的醫治理念是:要麽開顱手術行血腫鏟除,要麽保存醫治,但是開顱手術傷口大,還可能對嬌嫩的腦幹重要結構形成二次傷害,而保存醫治只能聽其自然。在醫院麻醉科、手術室及印象科等各位搭檔的密切配合下,張金鋒團隊運用神經外科機器人為患者實施了微創機器人扶引的腦幹血腫精準穿刺血腫排空術,術後即刻復查CT見血腫排空近一半,達到了預期目的。
三叉神經痛被稱為「天下第一痛」。以往的醫治都是開顱手術行微血管減壓才幹取得較為切當的效果,經皮球囊壓榨手術因其十分微創,特別適合懼怕開顱或無法耐受開顱手術的患者。張金鋒團隊展開的「創可貼手術」為廣大三叉神經痛患者帶來福音,患者當天手術,術後疼痛消失,次日即可出院。
類似的病例不乏其人,張金鋒說:「讓患者傷口最小、康復最快、效果最佳,是我們醫者的不懈尋求,我也會將這項優良品質傳承下去。
後浪的追逐:奮鬥是成功的通行證80後的腦病科副主任醫師李世勇是醫院的微弱後浪,獲評過中央文明辦「敬業奉獻好人」、福建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福建省最美醫師。
提及腦病科這個每天奮鬥的「戰場」,他現已記不清多少個日日夜夜與患者一同度過。盡管是年青的「老革命」,但他依然一直把「奮鬥」和「成長」作為作業的關鍵詞。
作為腦病科行政副主任,李世勇長期於臨床一線作業,擔任醫院卒中中心醫療救治團隊負責人,終年處於24小時值守狀態,只要一通電話,就立馬趕到醫院,穿上15公斤重的鉛衣「鎧甲」,從死神手裏搶時間。2019年,他參與在院內首先展開缺血性腦卒中介入手術,是全省首家展開神經介入手術的中醫醫院,2020年協助醫院順暢經過腦防委卒中中心評定,成為全省首家經過評定的中醫院。
2020年,李世勇作為廈門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擔任廈門市中醫院援鄂暫時黨支部書記,在抗「疫」一線中展現中醫人的風貌,發揚傳統中醫藥文化。同年4月,援鄂返廈阻隔結束的第一天,來不及與家人團聚,就立刻返回崗位為一名頸內動脈閉塞患者做介入手術,患者最終順暢康復。
李世勇正專註地為患者做介入手術「患者的信賴是認可也是鞭笞。」李世勇說,作為醫院培養的青年醫師,我們有職責也有責任連續醫院的優良傳統,做一名德才兼備的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