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院报专刊

    癌症患者的心身变化和对应措施
    来源:  浏览次数:日期:2023-02-03 02:53 字体:
     

    心身医学是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主要研究心理与躯体相关的医学问题.心身健康是当今全人类最关心,最迫切的要求.人体在患有癌症前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心身变化,研究这些变化的学科在1992年10月于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大会上,已正式确定为"社会心理肿瘤学".作为肿瘤医生,除了掌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知识之外,也必须了解癌症患者特有的心身变化,才能更好地治疗肿瘤患者。

    癌症患者特有的心身变化,早期主要表现为恐惧,忧虑,抑郁和焦虑.恐惧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癌心理"在癌症患者身上的具体体现.总认为患了癌症就是得了不治之症,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心身变化.忧虑是每个癌症患者必然存在的心理变化.尽管他认为自己的癌症病情尚属早期,但对自己的工作,个人前途,家庭及经济生活忧心仲仲.这在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内容.中年人会担心失去自己的工作,担心子女正在上学需要自己的关心和支持.配偶的精神负担怎样?需要瞻养的老人怎么办?所需的巨额医药费怎么承担?老年病人则更多地担心晚期的痛苦,不愿意过多地拖累小辈.抑郁和焦虑则是大部分癌症患者存在的心身变化。他们大多数认为癌症是没有办法治愈的,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法表示怀疑。周围人的紧张和过分关怀又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成天抑郁寡欢,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随着癌症病程的发展,到了晚期,患者特有的心身变化又会朝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化。一方面强烈的求生欲望,使患者改变以往的一切个性,变得顺从一切,配合治疗,包括医生的治疗方案,家属亲友的建议。只要是对治疗有利的方法,都愿意一试。随着治疗效果的显现,病情趋向稳定,患者变得开朗而宁静。能正确对待癌症,有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决心,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获得长期生存。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治疗方法的失败,癌症病程逐步发展进入终末期,患者变得烦躁甚至绝望。这种人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总觉得人们对自己不够理解。精神支柱趋向崩溃,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产生自杀的念头。近年来发生在我院的几例意外事件,就是这种心身变化的佐证。

    因此,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在执行正确的手术,放疗或化疗方案的同时,必须根据上述癌症患者特有的心身变化,加上必要的心身治疗。其主要的应对策略就是要进行医患交流。医生不仅要与患者本人交流,还要与患者家属交流。医生一方面必须富有同情心,取得病人的信任,根据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予以疏导,使患者能愉快地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必须注意病人的情感反应,避免回避,要耐心地倾听病人的叙述,要让病人感觉到医生对自己是理解的,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这时候,医生便可以深入浅出地向患者交代病情,布置治疗方法,解释治疗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代价,使病人配合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

    当然,心身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独立学科。如有必要,可以参看笔者参与编写的专著《心身医学》癌症篇。

     

                                     放疗科  许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