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備食源性疾病,助力全民健康」為主題,首屆沙門氏菌防備與健康促進專家研討會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演播廳舉辦,來自我國疾控中心、江南大學、我國農業大學、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的專家就我國沙門氏菌防控現狀、特別是在兒童健康範疇怎麽防備沙門氏菌的危害進行了評論,並建議大眾積極關註沙門氏菌危害,進步食物安全防護認識。

我國疾病防備操控中心養分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明,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感染後能夠引起人體不適、腹瀉、吐逆、發熱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時乃至能夠危及生命。根據我國疾病防備操控中心監測數據顯現,在我國,由細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情中,沙門氏菌占比約70%-80%。

丁鋼強提示,沙門菌陽性別離率在每年的5月-10月較高,也就是咱們正處在的夏日頂峰期,需求分外警惕,雞蛋及沒有煮熟的雞肉是首要的沙門氏菌感染源,應做好食物安全作業,加強沙門氏菌感染的監測和發現,及時操控相關病例及疫情。
「沙門氏菌是一大類菌,如傷寒沙門氏菌、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等會引起人類流行癥或食物中毒。」我國農業大學食物科學與養分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在演講中介紹,沙門氏菌首要來源於畜禽類產品,其間又以雞蛋較為常見。
何計國從原料操控、從業人員、加工場所、工器具和設備設備以及食物製作五個視點,介紹了怎麽防控沙門氏菌汙染:一是購買新鮮的、工業化生產的蛋品,盡量保持低溫運送、貯藏;二是直接生產食物的從業人員需健康證明及衛生防護;三是留意食物加工場所的布局,防治交叉汙染,並保持清潔,加強蒼蠅、甲由等病媒生物的防治;四是留意廚具、水池的生熟分隔,及時清潔消毒,可運用酒精或紫外線殺毒;五是食物製作時留意烹飪熟透並及時食用。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開展和生活水平的進步,我國殼蛋烹飪辦法正產生巨大變化。「溏心蛋、溫泉蛋、水沖蛋等低溫蛋製品備受歡迎,而且低溫蛋製品在養分素保留和吸收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盡管國內傳統的煮、蒸、炒等烹飪辦法有利於充沛殺菌,但研討發現高溫短時加熱的溏心蛋的蛋白質消化率最高,蛋黃和蛋白分別為90%和80%左右,而且不會破壞蛋黃脂溶性維生素。」江南大學食物學院教授、國家蛋品工程技能研討中心技能委員會委員楊嚴俊表明。
但一同隨之而來的沙門氏菌隱患不容忽視。楊嚴俊呼籲,「我國現在還沒有針對雞蛋的沙門氏菌源頭防控規範。需求充沛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樹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蛋品沙門氏菌管控辦法和規範。從種源、飼料、孵化、飼養、雞舍環境、人員活動、產蛋、包裝、運送等全產業鏈對沙門氏菌進行防控。」
「沙門氏菌是經口傳達的消化道流行癥。WHO統計顯現,每年大約有1.15億人因感染沙門氏菌患病,其間37萬人因此逝世。沙門氏菌引起的胃腸炎病例約為9500萬,其間超5萬人逝世。沙門氏菌感染在我國全年的發病數約為9000萬人次,近期多個省份的疾病擔負調查發現,沙門氏菌每年發病率是245/10萬。」我國疾病防備操控中心流行癥防備操控所研討員閆梅英介紹。
沙門氏菌特別對兒童的健康影響較大,閆梅英表明,沙門氏菌感染除了會引起腹瀉或胃腸炎的體現之外,還有或許導致侵襲性感染,引起以發燒為主的菌血癥,需求住院,其間兒童感染占比較高。在我國夏、秋季為爆發、感染的頂峰,5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較為遍及。她以2019年深圳一家幼兒園因雞蛋沒有充沛加熱而產生的沙門氏菌爆發事情為例,著重應留意食物加工過程的衛生管控,可挑選「無菌蛋」 「清潔蛋」進一步確保嬰幼兒食物安全。
「人感染沙門氏菌後有一個潛伏期,一般為6—24小時,臨床上體現為胃腸炎,或許呈現血便、吐逆、發燒。比較嚴重的或許呈現持續性的腹瀉或許高燒,5%的感染人群會呈現侵襲性體現,比如菌血癥、腦膜炎。」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醫師郭淩雲表明,這些癥狀較重的患者以「兩端人群」為主,即兒童和老年人容易呈現較嚴重的感染。
不管從全球哪一個區域來看,5歲以內的小年紀段兒童感染非傷寒沙門氏菌風險是非常高的。郭淩雲向家長們提示,絕大部分兒童感染沙門氏菌後都只呈現輕癥胃腸炎的體現,能夠經過服用止瀉藥、補液鹽、益生菌醫治。只有1/4左右的孩子癥狀較重,需求住院診治,假如孩子年紀特別小,免疫功能低,呈現持續性發燒,爸爸媽媽應帶孩子及時就醫,可積極挑選抗菌藥物醫治,在收集大便的時分要留意「早、準」,盡量在抗生素運用之前,收集有血絲的大便,確保陽性率更準確。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同發布建議:沙門氏菌是被忽視的危害健康的「首惡」之一,容易經過接觸、攝入受汙染的蛋及蛋製品等導致孩子感染、損害孩子健康,家長要留意防備沙門氏菌對兒童健康的損害。呼籲媒體、家庭以及社會各界一同,做好健康科普作業,攜手阻擊沙門氏菌損害,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6月7日是世界食物安全日。2018年12月聯合國大會經過決議,決議自2019年起每年的6月7日為世界食物安全日,以推動各方關註食物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