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着镜子洗漱修剪、穿衣打扮,从而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气度,而通过照镜子,洗涤净化心灵,则就不那么简单了。
汉末女诗人蔡文姬说过:“揽镜拭面,则思心当洁净;傅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则思心当整肃。”一位古代的女诗人能从每天的揽镜拭面中,悟出这么多的修养心得,实属难能可贵。佛教中也有“照镜子”的教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教导人们不仅要以心为镜,及时洞察自身的污点,还要“勤拂拭”,保持心灵的洁净,使自己的心也如明镜一样,纤尘不染,光洁照人。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也有“照镜子”的故事。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宿舍的大门旁有一面大立镜,立镜上方有一则镜铭:“面必净,发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将这一镜铭抄在本子上,时时对照,处处检点,以至一生都保持着仪表端庄、和蔼可亲的形象,为人们由衷地景仰。 陈云下基层调研到食堂就餐时,不仅把饭菜吃完,而且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汤汁,以至盘子干干净净就像一面镜子。掌管国家财政大权的陈云就是用这种“光盘”行动来倡导厉行节约的风气,成为了勤俭“持家”的一面镜子。 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当年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面镜子,许多领导干部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诚恳查找自身不足,以自己的行动作出了表率。周恩来公布了《我的修养要则》,仅自我批评的发言提纲就写了两万多字;刘伯承带头揭短亮丑,达到了“责己重以周”的地步;贺龙以自身为例说明“常照镜子常受益,多照镜子多受益”。正所谓:上有所率,下有所进;上有所行,下有所仿。 从上面的故事能看出,其实,“照镜子”的含义,早已远远超出了整理仪容的目的,人们以“照镜子”比喻以特定的人、物或道德准则为参照,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检查和校正,是一种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的做人为官之道,是许多圣人贤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 很多年前读过一则“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说的是猪八戒偶得一面镜子,喜滋滋地用来照自己,当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如此模样后,便生气地把镜子摔在地上。自己长得丑,却怪罪于镜子,这种猪八戒式的思维方式,在今天仍有不小的市场。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有的同志明知自己有问题,怕照镜子;有的同志喜欢化妆后照镜子,不愿面对自己的真容;还有的把镜子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不仅不利于自身进步,也有悖于党和人民的期待。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照什么样的镜子,如何照镜子?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章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在理想信仰、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同时,还要对照群众的期盼,对照先进典型,通过照这些镜子,看到自己存在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差距。实践证明,常照镜子,善莫大焉。常照历史之镜,可以汲取历史经验,深谙发展规律;常照党章之镜,可以规范自身言行,不改宗旨本色;常照群众之镜,可以铭记百姓之苦,永存爱民情怀;常照法规之镜,可以强化法规意识,学会依法办事;常照榜样之镜,可以砥砺道德品性,自觉见贤思齐。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我们还要常以舆论为镜,善于从事态中见微知著,透过舆情审时度势,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达成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个不经常审视自我、修正自载、完善自我的人,常常与伟大、杰出、成功无缘。照镜子必须抛开面子,只有敢于照、善于照、勤于照,做到“一日三省吾身”,才能常扫思想上的“灰尘”,常驱心灵中的“迷雾”,实现人生的自我净化,才能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纯洁无瑕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