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召開的第六屆石筱山傷科學術傳承與立異論壇暨國醫大師施杞教授從醫執教60周年學術研討會傳出消息:脊柱病「緩慢筋骨病養治結合聯合研討室」戰略協議正式簽訂,由國醫大師施杞教授牽頭,將構成產學研一體的針對緩慢筋骨病醫治和康養的系列中藥新藥和臨床計劃,進步緩慢筋骨病醫治水平。國醫大師劉嘉湘、孫榮耀、張伯禮為研討會發來致辭。

施杞教授從醫60載,他秉持「古人學識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時至今日耄耋之年仍堅持臨床一線每周坐診,為百姓求醫問藥指點迷津。

師出名門,探索筋骨傷痛的中醫療法傳道授業解惑,是為大醫。施杞出生在中醫世家,祖父是當地名醫,自幼潛移默化的他接受中醫文明熏陶,立誌做一名中醫醫生。1957年他如願懷著追夢初心考入原上海中醫學院,在眾多海上名醫我們的授課中,接受海派中醫的熏陶、洗禮。1963年,施杞大學畢業拜在龍華醫院傷科石筱山教授門下,後又得到石幼山教授傳授,感悟石氏傷科博大精深,傳承衣缽,成為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自此敞開60載行醫執教。
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緩慢筋骨病成為危害健康的難題。據估算,我國約有3億人患有緩慢筋骨病。許多人覺得筋骨病是現代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施杞說,「早在3000年前的《周禮》,便有針對骨病的記載。騎馬行軍、整天勞動,帝王將相伏案批閱奏折等,頸痛手麻者不在少數。」這剛好印證中醫藥對骨傷科醫治具有豐富經歷。更好服務健康我國建設戰略,發揮中醫藥優勢,聚焦全過程緩慢筋骨病的醫治和研討,由此成為施杞及其團隊多年來的探索。
習得真經,將中醫瑰寶應用於社會「大課題」
今日研討會首發《施杞醫文選集》,其間選錄施杞從醫執教60周年以來帶領團隊所撰寫的部分醫學論文、著作序文、雜文和講演稿等,為從事中醫藥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的同道和青年學子供給名貴學習。鮮有人知曉:最開端想學中醫內科的施杞,畢業後一差二錯,憑仗聰明與著手能力強,被教師挑中前往骨傷科。
習得石氏傷科真傳後,60載行醫生涯裏,施杞運用中醫藥辨證論治綜合醫治的辦法,治好很多骨病事例,其間有各類椎間盤傑出者、頸腰痛者、肩膝痛者等。作為一代名中醫,施杞的目光並不僅限製在治病救人,他更考慮到醫療資源與社會發展如何平衡的「大課題」。手術消耗巨大醫療資源,如能將中醫瑰寶發揚光大、普及應用,將能為更多患者帶來福祉。他的理論得到臨床驗證:石氏「內治法」講求藥物內服外用、配合針灸手法,臨床多半以上患者可治好,完全沒必要開刀。施杞還帶領團隊創建「調衡法」,構成筋骨平衡康復系統;創建了「施氏十二字攝生功」、「脊柱平衡操」、「筋骨平衡操」以及手法醫治「整頸三步九法」等賦有中醫特征和優勢的技能辦法,在海內外推行。
教書育人,培養400余高徒遍及海內外傳承精華、守正立異,這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原則。7年前,母校上海中醫藥大學建立60年之際,作為老校長的施杞自掏腰包捐了6萬塊錢,「當年我邁入校門時,學生手冊寫著——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一心一意為公民服務的高檔中醫師。許多年過去了,這句話時至今日仍未過期。」他這樣催促自己,更如此鼓勵學生。
30余年努力下,施杞帶領的骨傷學科團隊已成國家重點學科,更培養指導了400多名碩士、博士、博士後和拜師高徒,弟子散布在全國25個省市和海外,已成為全國中醫骨傷科學科帶頭人,學術成就亦蜚聲杏林。當今骨傷學科團隊已將龍華醫院骨傷學科打造成石筱山傷科臨床特征高地,建成與現代科技深度交融並在全國有競爭力的中醫藥立異研討渠道,更是培養新時代中醫藥高端人才的搖籃,連綿不斷為中醫工作奉獻更多人才。
另悉,今日研討會分「石筱山傷科學術聯盟評論交流會」、「施杞國醫大師學術思想交流會」、「中醫表型組學與精準醫學交流會」等專題論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四川大學等聞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來自廣東、江蘇、甘肅、江西、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兄弟院校,以及石筱山傷科學術聯盟建設單位的數十位國內外聞名專家學者為參會者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