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文明

    浅析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来源:  浏览次数:日期:2023-02-03 03:06 字体: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推进,当今医患关系陡然紧张,社会普遍缺失人文。医务人员如何培养并发扬人文精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是医疗机构空前紧迫的任务,更关系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

    1  医学人文精神之现状

    1.1  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用当今比较前卫的一个词讲就是“以人为本”,医学人文精神,则是“以病人为本”。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兴起,当代的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疾病方面的研究,对药物疗效方面的研究,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客观测量的症状和体征上,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从而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这样的“以病为本”的做法是完全与医学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医生如果脱离了病人本身去治病,就会忽视病人患病的经历,忽视对病人人格的尊重,从而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在这种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的痛苦就反映了在了几张检验报告和X光片上,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就这样完全被消解了,医学人文精神正在被高端科技和设备一步步蚕食。

    1.2  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的缺失并不仅仅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身上,整个社会也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现状。“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还有人带着录音笔,我们根本不愿意多说话,以免被抓住把柄,不如让检查数据、让机器说话能让人更放心。”这是大多数医生的心声。“现在社会对医生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动不动就是非打即骂,社会普遍缺失人文,凭什么偏偏要求我们医生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名医生感慨道[1]。事实上,医学是一门及其深奥的科学,几十年的改革也没有让医疗体制尽善尽美,病人们如果能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多给医生一份体谅和关爱,而不要动辄维权投诉,那么医生的人文素养也自然会提升。

    2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之原因

    2.1  医患缺乏沟通

    在国外,医生每看一位患者需要花费将近半个小时,而在国内,医生每半个小时可能要看6-8个病人,从这样的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医生和患者明显缺乏沟通。这种尴尬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医患关系,同时随着各种高科技的仪器、设备和检验手段的盛行,医生花费在病人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病人对自身的患病情况也越来越模糊,必然对疾病产生恐惧,对医生产生疑惑。

    2.2  医疗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很多医院在经济效益面前遗失了人文精神,制定的制度主要是有益于医院而非病人,设计的流程也主要是方便医务人员而非患者。虽然“以人为本”的口号常挂在嘴边,但并未将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医务人员的脑中,客观上导致医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2.3  医学教育模式弊端

    众所周知,在实行文理分科的中国,上医学院校往往是理科生的专利,他们在进入高校前就普遍存在缺乏人文教育的情况,同时,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重视的是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踏上工作岗位的医生尽管掌握了丰富医学知识和操作技术,但常常会缺乏人文素质,产生医患纠纷。[2]

    近年来,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部分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但是传统的考核制度使这些课程完全成为了形式主义。“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一句医学院校的顺口溜就一针见血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3  重树医学人文精神之措施

    3.1  树立医患沟通理念,培养医患沟通技巧

    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医务人员如何主动引导有效沟通,需要医务人员掌握沟通方式和技巧,主动与患者交心,了解患者,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3]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要遵循八大原则:以人为本,诚信原则,平等原则,整体原则,同情原则,保密原则,反馈原则,共同参与原则。[4]

    3.2  完善管理机制,体现人文理念

    医院管理不仅仅是人、财、物、技术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人文管理。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继续教育,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也应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完善服务和管理机制,多推出诸如:病人选医生,特需服务,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就诊方式和服务,体现医学人文理念。

    3.3  改革教育体制,医学回归人文

    3.3.1  我国传统的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只有理科生才能报考的制度设计也值得思考,因为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而社会科学知识偏弱的理科生势必缺乏人文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当代的教育体制和模式。

    3.3.2  高校要开设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教育部、卫生部印发、已于今年起实行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规定,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课程计划中还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3.3.3  考核制度改革,杜绝医学人文精神的形式主义。高校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应更多地放在见习和实习的具体行动上,医疗机构也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品行进行考核,让医学回归人文。

    所谓“天人合一”, 就是要将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医学技术中, 医学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医学人文“失地”期待收复[N].医师报,2008-12-11(47)

    2]吉训明,杜淑英,李作兵,王晓安,王全虹.刍议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陷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75-76

    3]陈丹红,苏锦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5):178-179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113

    5]谭琳,周挚,谢瑜.融入人文精神,和谐医患关系[J].卫生软科学,2008226):478-479

    常州市肿瘤医院  科教科